苏州拼团购房137群(85)
  • 浅浅:这个楼盘到底好不好?
  • 雪花飘飘:好的呢。
  • 零:这个楼盘周边环境设施怎么样?
  • 英雄:我去看过,很齐全。
  • 牛转乾坤:这个楼盘价格波动大么?
  • 日记本:这个楼盘性价比高。
  • 回忆:我建议你们去楼盘看看。
  • 大头:也可以直接咨询置业管家。
  • 吃了么:什么时候大家一起去看看啊。
  • 蓝天:上周我已经签合同了。
187人申请入群

清朝的中国驻美公使馆什么样

发布时间: 2017-10-09 09:39:26

来源: 解放日报

分类: 其他楼讯

697次浏览


 

 

1886年6月,清政府驻美国、西班牙和秘鲁公使张荫桓(1837-1900)抵达秘鲁首都利马,翌日便收到一个好消息。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:“进斋(二等参赞徐寿朋)书,言美都使馆房东不加租,可免移寓之烦。”去国万里,没有涨房租和搬家之痛,绝对是好消息。

当时的驻美公使馆位于今华盛顿特区杜邦圆环西北角,康涅狄格大道和马萨诸塞大道之间的斯图尔特堡。张荫桓挺喜欢,还在日记里描述道:“使馆在华盛顿,国都西北隅,雕攀园之北,颇高敞,门外馀地间植花木,又为暗机喷水,浅草如茵。门内翻译、会客、餐饭、跳舞、打波诸房均备,且华赡宽整,故西人以此为美都广厦。”美中不足的是,“惟楼高三层,绝无院落,吾辈从中国远来,惟深异乡之感而已。”

斯图尔特堡的房主斯图尔特(1827-1909)出生在纽约州,自幼随父母迁去俄亥俄州。1850年,23岁的他去加州闯荡,通过淘金致富,两年后前往内华达州地区(1864年内华达州才成为独立的州)改行作律师,1865-1875年担任共和党的参议员,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在华盛顿特区修建了斯图尔特堡。

张荫桓说公使馆所在地是“美都广厦”,一点都不夸张。斯图尔特堡这座三层楼房(地面以上)的工程从1871年持续到1873年,花费了大约8-10万美元。那时候美国刚开始开发杜邦圆环一代,因此这样一座1800平方米、“华赡宽整”的高楼自然很惹眼,也一度成为那一片的社交中心。斯图尔特一家对自己的这套房产也很用心,室内家具都是斯图尔特的夫人安妮从法国买来的。但不幸的是,1879年12月30日,就在女主人安妮准备新年前夜派对的时候,斯图尔特堡失火,尽管消防员很快赶来,但这座木结构的房屋还是受到严重损伤,直到1883年,斯图尔特才花了好大一笔钱将这栋房子修好。他本想将这栋房子卖掉,但是没成功,最后,来自东方的贵人到了。也许是中国人素来相信“火烧旺地”,或者因为着过火租金低(年租金1万美元),清朝的第二任驻美国公使郑藻如在任上租下了这座楼房作为公使馆。

“欲以俭德风示西族”

张荫桓称斯图尔特为“士雕鹘”,“叠与华人作难”,不好打交道。因此,在维护使馆建筑方面张荫桓也不得不用心:有人想租使馆用来开办舞会,张荫桓说“闻之房主人,跳舞多则房屋易损,遂却之。”想丰富一下自己的文化生活缓解思乡之情,挑了几幅画准备挂起来,但是“房主人甚不愿墙上缀钉”,他只好“购极小钢钉,无害墙纸而能悬物者,经营数日而妥。”

张荫桓的继任崔国因(字惠人),尚俭,是带着家眷去美国赴任的,为了省钱,使馆内部需要洗涮的都是自己动手,结果方法不当洗坏了不少;做饭用不惯煤气炉,在厨房地板上直接垒了个灶,油烟太大弄得厨房很脏;外媒还曾报道说中国官员在使馆内吸鸦片,结果烧坏地毯和家具。

1893年斯图尔特再次当选参议员后,看到斯图尔特堡的内部状况非常生气,甚至把使馆一行人告上法庭,索赔甚巨。幸有使馆的律师科士达奋力辩护,最后赔了3000美元结案。

张荫桓那时候已经回国,他在日记里说:“未正美署使田夏礼来,面递照会,以美都使馆损失什物索赔两万金元,外部照会杨子通,以未奉总署之令不敢置词,因求设处。与谈逾刻,允令电子通酌办。惠人(崔国因)欲以俭德风示西族,气炉水管岁常搁置,愈搁置愈烦修理,而需费欲多。各寓房衾褥惠人节洋仆浣洗之费而令家人自为之,既不得法,损坏必甚。惠人初到,不准开地窖门,运煤炭亦从大门入,门内地毡岂耐践踏乎?……房东既索赔偿,必欲清楚数目始收回房子,意若图赖,子通接时别赁新居,而不将此屋说断不租,宜有葛藤也。”

杨子通即杨儒(1840-1902),是崔国因的继任,从杨儒起又租了新的房子作使馆。1901年,斯图尔特堡被拆除,那时已是张荫桓因为戊戌政变被流放杀害后一年,人和房子都灰飞烟灭了。

第一代驻美公使馆在哪儿

张荫桓作为清朝大臣、驻美公使,除了为中国和为在美国的中国人争取权益外,平时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各种应酬,比如拜访各部委、拜访参议员、拜访中国的老朋友等等。旅居华府三年期间,他日记里有很多这样的记载,而且秉笔直书。比如一次“午后赴议绅家,其妇年逾五旬,肥硕臃肿……狐臭扑鼻,进斋随答随引酒自熏,良久乃得摆脱。余不谙西语,幸免此窘。”

在入住斯图尔特堡之前,第一代的驻美公使馆在哪里呢?

中国首任驻美公使陈兰彬(1816-1895)在其记录美国之行的《使美纪略》中有这样的记载:“二十九日(1878年8月27日),容副使(容闳)偕叶主事源濬往华盛顿,租定耶夫街第二千九百二十五号宅为使署。”

华盛顿特区的城市边界最初很规整,是个边长10英里的菱形,由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的部分土地组成,但是波托马克河南岸的弗吉尼亚部分应弗州民众的要求,在1846年7月9日立法还给了弗州,这样华盛顿特区的规整菱形便缺了左下角一块儿。法裔美籍设计师朗方(1754-1825)对华盛顿特区进行了城市规划,东西向的道路自南往北顺序以英文字母命名,南北向的道路自东往西顺序以数字命名,还有一些斜向的道路以州名命名,道路交叉处的一些广场则以名人命名。根据这个命名规则,陈兰彬所说的“耶夫”似乎最接近字母“F”,也就是说容闳帮忙租的第一代中国驻美使馆可能是在F街2925号。但这个地址并不完整。

占据使馆区一角

到了1880年11月6日,当天的美国《陆海军周报》上刊载说:“陈兰彬已经租下了前市长谢泼德的公寓,他和他的随员将在那里居住。副使容闳先生和洋员柏立将继续生活在华盛顿。”

谢泼德(1835-1902)出生在华盛顿西南,因家贫,13岁便辍学去给水管工当助手,经过多年努力有了自己的水管公司,然后投资房地产业致富。1870年,谢泼德当上了华盛顿特区公共工程建设委员会的头儿,最终说服国会在1871年拨出一笔预算进行华盛顿的公共设施建设。这笔预算为华盛顿特区铺设了柏油马路、煤气管道、自来水管道和6万多棵道旁树。陈兰彬曾在《使美纪略》里这样写道:“四面衢道,或铺红砖白石,或以油煤和土筑成,光洁如拭。隙地则数步一树,间以各色花丛。铁铸长几随在摆设,以供行人歇坐。”

谢泼德在K街的公寓非常有名,位于K??街、17街和康涅狄格大街交汇处的东北角,被称为“谢泼德联排”,南边路对面就是法拉古特广场,设计师本人就住联排中间那座,谢泼德的那座在最西边,也是最大的一座。1876年2月,谢泼德搬离这座豪宅,参议员西蒙·卡梅隆(1799-1899)住了进去直到1877年退休后搬走,接着入住的就是陈兰彬为首的来自中国的外交家。那时候从法拉古特广场到杜邦圆环被称作“使馆区”,尤以K街到L街之间最为密集:中国使馆占据K街把角,法国使馆占据L??街把角,中间则是瑞典、俄罗斯、奥匈、土耳其和意大利使馆,英国使馆则位于两个街区外更靠杜邦圆环的位置。

巧合的是,这座谢泼德公寓和之后的斯图尔特堡都出自同一建筑设计师——德籍移民阿道夫·库鲁斯(1825-1905)之手。1950年末,“谢泼德联排”被拆除,在原址修建了一座12层的写字楼。

责任编辑: ZLHBJ2

团购报名

最新楼讯
楼盘导购更多>>
购房指南更多>>
小编推荐
订阅楼市楼讯